TAIPEI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

廣告流量成本增,中國互聯網掀「上山下鄉」運動求解套

2017-09-04

圖片來源 : pixabay

【SmartM解讀】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,線上流量的價格不斷走高,大量業者紛紛轉往線下發展,除了經營實體店鋪外,也積極發掘其他流量入口。
今年已是行動互聯網發展的第7個年頭,線上流量的價格不斷走高,大量的互聯網從業者被昂貴的流量壓得喘不過氣。在「上山」的路幾無多利的情況下,更多的選擇「下鄉」,轉向線下而行,越來越多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新流量入口,不少巨頭亦開始發展線下,僅靠「上山」這一條路就能闖蕩互聯網江湖的日子已然結束。

糾結的廣告主

8月24日,「餓了麼」正式宣布將百度外賣收入囊中。據AI財經社報導,這筆交易的代價是8億美金,5億是百度外賣的賣身費,另外3億為百度打包的流量入口費用,包括手機百度、百度糯米、百度地圖,年限為五年,百度搜索年限為兩年。平均下來,餓了麼每天支付給百度的流量費用為109萬人民幣。這意味著,除了阿里巴巴之外,餓了麼也將從百度獲得引流。

在中文互聯網世界,流量入口很長時間被BAT(SmartM註:百度Baidu、阿里巴巴Alibaba、騰訊Tencent三家公司的統稱)緊緊把控。如今,這個名單裡多出了今日頭條、美團和滴滴等有限的幾個獨立App,但即便如餓了麼這類獨角獸企業,依然需要從其它平台獲得流量。

企業對流量的渴求,就像魚兒對水的需求。在創業熱潮最火爆的2015年,做奢侈品二手生意的馬成把盈利的門店砍了,開始做線上交易平台。二手奢侈品單價高,當時獲得一個下單用戶的成本是1500到2000元人民幣,主要管道是百度關鍵字競價和應用商店優化。

「用戶的忠誠度很低,哪邊便宜就去哪邊,而且獲客成本這麼高,就算他來你的平台下單,獲客成本也賺不回來。」用戶在馬成的平台上達成交易,他收取2%的佣金,而平均6000元人民幣的客單價,遠不夠支付流量成本。他在線上嘗試了兩個月就停止了流量購買。

同一時間,做上門按摩服務的「宜生到家」搭上了百度這條大船。野心勃勃的百度當時號稱投入200億做O2O,連接人與服務,它的生態需要服務提供者入駐。百度直接給宜生到家做了下單頁面,每天免費給宜生到家100萬的廣告展示,並給了一千多個與按摩相關的關鍵詞。這些流量每天轉化為兩三千個訂單。儘管這些創業者們夢寐以求的流量都是百度免費提供,但宜生到家需要付出的代價是,將成本價超過120元人民幣的服務,以9.9元人民幣的超低價格出售。這種做法,在燒錢補貼盛行的O2O時代尤為普遍。宜生到家因此每個月虧損五百萬人民幣。

同一個時期的創業者,大多數人在流量問題上掙扎。過去一兩年,流量價格上漲,幾乎在競爭激烈的領域出現。

出國留學是教育行業裡流量爭奪最充分之地,關鍵詞競價最高到了兩三百一個點擊,「留學機構30%左右的流水都給了百度,相當貴。」某在線教育機構的CEO王潤表示,他做了將近十年的流量投放,印象深刻的是,百度流量的價格在10年時間,普遍翻了10倍。

遊戲公司也不例外。他們的命脈掌握在發行公司的手裡。「以前流量不貴的時候,隨便買,現在買了要算有效用戶。」英雄互娛的一名員工告訴AI財經社,現在遊戲行業平均獲得一位重度用戶的成本是50元,這還是安卓用戶的價格,iOS得翻倍。
據一位遊戲投資人介紹,在遊戲的利益分配機制裡,包括360手機助手、百度手機助手、騰訊應用寶、小米應用商店等在內的分發管道,通常會分掉一半的收入,最終到開發者手裡只有15%到20%。

互聯網金融是所有行業裡,獲客成本最高的領域。一位內部人士透露,簡理財獲取一位理財用戶的成本為500人民幣,而藉貸寶獲得一位有效用戶的成本達到1000元人民幣。

廣告主流量費用不斷增加的同時,流量平台賺得盆滿缽滿。

廣告流量成本增,中國互聯網掀「上山下鄉」運動求解套

據36氪統計,騰訊廣點通、新浪扶翼、今日頭條、各大門戶以及視頻網站最近4年的刊例報價單,各大平台的流量價格上漲。其中廣點通2013年每個點擊付費0.5元,2016年則漲到1.8元;今日頭條2013年每個點擊付費0.8元,2016年則漲到2元。

「BAT的財報這麼好看,全是媒體的流量價格不停往上漲。」國內某工具軟體副總裁華傑告訴AI財經社,廣告收入在百度和阿里佔了絕大部分,而騰訊除了遊戲表現強勁之外,大部分收入同樣來自廣告。

百度在過去6年時間,營收從79億元增長到705億元,這些收入大部分由行銷廣告帶來。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從0到100億,用了三年時間。「互聯網行銷的大年就是百度的大年。」小站教育副總裁朱敏潔說,她之前在廣告公司好耶工作數年,見證了百度的營收和市值不斷走高。百度的帳戶儲值返點在逐年減少。根據百度的投放規則,它會根據廣告主投放預算給予相應的返點,比如今年簽1000萬的框架協議,第二年同樣的預算,百度給的返點一直往下走。

被妖魔化的流量平台

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推廣成本,另一方面是BAT和今日頭條創新高的營收,流量平台被形容為貪婪無情的嗜血者。「市面上所有媒體投放的成本,並不是由媒體屬性決定的,是由上面的玩家決定」。王潤說,與外界抱怨流量太貴不同,「我們不那麼關心它的成本,這個事情都是暫時的,最終由競爭決定。」

從爆發到趨於成熟,這是市場規律的必然趨勢。微信也經歷過從爆發到平穩的發展階段,微信公眾號在2016年之前被看成是新的流量窪地,作為一款國民應用,微信月活躍帳戶數達到9.63億,過半用戶使用時長超過90分鐘。

宜生到家CEO於飛從2015年開始運營微信,當時公眾號還是個新鮮事物,宜生到家第一篇文章發的是硬廣,通過朋友圈轉發,最終獲得了7000多閱讀。「以前隨隨便便都是一萬多的閱讀,現在要看內容。」

微信文章的打開率和閱讀率大幅下降,打開率從原來的10-15%,降至5%左右,用戶分享的意願大大降低,只有當他們的情緒被挑動,有驚喜或者受到驚嚇時,他們才會活動手指,轉發到朋友圈。不斷加碼的競爭意味著,廣告主們不僅需要為流量付出更高的成本,也需要做更精細化的投放。

「如果不做數據挖掘,純粹投一下,這個是不會有好的結果。」華傑認為,無論是線上流量,還是線下流量,大水漫灌的投放最終的成本會高得驚人。廣告主在想方設法地優化,媒體平台也在讓這一切變得精準而可控。

王潤管理著一家規模數億的在線教育公司,他們專門有十幾人的團隊做投放和行銷推廣,投放的管道超過百個。「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」這是他的投放策略,他對每個平台做嘗試性投放,效果不好再調整,或者不再選擇投放。百度的規則是,如果某個關鍵詞沒有人投,出很低的價格可以排在第一位置,但競爭激烈,則價高者得。這意味著,如果沒有人對這個關鍵詞或者廣告位競爭,廣告主將以這個價格獲得流量。當然,這種情形在熱門行業幾乎不會出現,因為在競價最瘋狂的醫療領域,百度醫療關鍵詞競價曾經封頂,每次點擊達到了999元。

除了部分互聯網從業者,很少人願意做虧本買賣,線上媒體投放會考慮ROI(投資回報比)。做線下流量交易的鄰匯吧CEO李穎翀認為,線上流量依然是大多數企業的投放重點,他打了個比方,之前廣告主把所有錢投在線上,現在則把一半勻到線下。「只是說投入產出比更低了,比如之前投1塊,賺100 ,現在投1塊,賺10塊。」於飛對AI財經社說,微信公眾號的威力在減弱,但不妨礙微信依然是他們的主要流量來源。

開店,開店,開店

8月中旬,雷軍出現在河南許昌一家手機店內,他在四天時間走訪了當地十幾個鄉鎮。過去幾年,在互聯網所向披靡的小米,開始補課線下。這是OPPO和vivo最擅長的打法,在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農村等廣大市場,鋪天蓋地都是藍綠門店。不同管道的滲透被認為是OPPO和vivo在銷量上打敗小米和蘋果三星的法門。

雷軍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2016年2月,小米的第一家門店小米之家開業。店內除了手機之外,還銷售著一兩百個小米的產品。到今年8月,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56家,目標是三年開到1000家。

「開一家火一家」,雷軍很樂於向外界展示小米在線下的成績,小米之家以27萬的坪效在全球僅次於蘋果,「我認為是小米在過去兩年巨大的創新,就是可以用電商成本做線下零售店。」

「今天線下流量是線上的20倍,甚至遠遠超過這個規模,大家這幾年眼球都只被線上的流量吸引,而線下流量的價值慢慢成了一個窪地,被低估了。 」口碑網副總裁陳盛說。

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表明,從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,電商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在11%到13%之間徘徊。這意味著剩下80%多的交易行為發生在線下。

這是電商巨頭們紛紛去線下開店的前提。無論是小米還是三隻松鼠,這些電商品牌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線上流量已被充分挖掘,無論怎麼投放都不會再有爆發式增長。換種思路,走到線下成了新的出路。

電商是最先行動的群體。2016年11月,京東的首家線下店「京東之家」在長沙開業,截至目前,京東之家已經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開設了21家。

三隻松鼠是一個起家壯大於互聯網的堅果品牌。2016年9月,三隻松鼠在安徽蕪湖開出了首家體驗店,一個300平方米的零食店,日均銷售額最高達到了15萬元,開業第一個月的銷售額為240萬元。這意味著,成本100萬的松鼠投食店,一年可以收回成本。創始人章燎原對外表示,2017年計劃開出100家線下門店,五年開出1000家店。

線下開始施展它的魔力。一個顯著的效果是,被擠出全球前五的小米重新回到了前五。而三隻松鼠線下店的毛利率41.28%,比線上毛利多8%-10%。章燎原的解釋是,消費者在實體店更容易衝動,帶動了周邊產品的銷售。線上店可以容納無數個SKU,但用戶逛不起來。線下的優勢是不容易形成單品爆款,保證商品的毛利。線上兩個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三隻松鼠整體銷售額的20%-30%,但在線下,這個比例只有8%。同樣是堅果品牌,百草味在電商發展勢頭最勁的時期,砍掉線下門店,轉型電商。7年後,百草味宣布重迴線下,啟動「一城一店」計劃。
成本是大家爭相開店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2016年,於飛在北京亞運村開了一家180平米的按摩推拿店,月租金三萬,每天五六十個客人。折算下來,線下門店的獲客成本只需要20元,而線上是這個數字的十倍。

幾乎同一時間,馬成在三里屯SOHO租了一間底商,賣二手奢侈品,房租加運營,每月總成本18萬元。一個月後,店鋪營收250萬元,淨利潤率達到15%-20%,比很多互聯網企業過得滋潤。而他在山東臨沂開的第二家店,效益更加驚人。房租一年20萬,他第一個月的營收達到180多萬元。這是一個划算的買賣,門店每天給他帶來十幾波客人。折算過來,一天的營業成本一千多元,獲得一位購買用戶的成本是一百多元。

行動互聯網時代的開店也與之前的做法有了很大差異。在京東之家,除了陳列商品之外,增設了休閒和娛樂區,後台與物流、大數據打通,店鋪入口甚至有人臉識別設備,實時分析顧客的行為特徵。

在傳統商超生意每況日下時,盒馬鮮生高調開店,做法也與傳統迥異。在盒馬鮮生的門店裡,AI財經社看到,盒馬鮮生強調了餐飲和購物體驗,現場烹飪。顧客也可以在門店下單,半小時配送上門。

於飛則放棄了之前開1500平米大店的做法,轉而在社區周圍開200平米的小店。他做了詳細測算,門店的邏輯是顆粒度更小,密度更大,效率和便利之間找到最佳平衡。目前,宜生到家已經開了10家門店,計劃未來三年開到500家。

巨頭們也看到了線下店的龐大需求。2017年4月,口碑發布碼戰略,計劃在年內覆蓋300萬線下商家。「線上做生意要有淘寶店,線下做生意要有口碑店。」口碑網CEO範馳表示,行動互聯網時代,線下有實體店鋪,手機上有口碑店鋪,一個二維碼連通線上線下。

開店之外的入口

廣告流量成本增,中國互聯網掀「上山下鄉」運動求解套

互聯網企業也開始用最原始的方式,與農村用戶完成第一次親密接觸。村村樂CEO胡偉發現,委託他們下鄉刷牆的公司每年在翻倍。農村佔了全國將近一半的人口,而這些群體多數與互聯網保持著距離,胡偉從廣大的農村市場找到了流量入口。

他的做法是在農村刷牆、貼海報、做調研和推廣App。早年刷牆的都是農資、豬飼料廠家,當前的刷牆主力變成了汽車廠商,而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也加入其中。最早是優酷、愛奇藝等視頻公司,後來淘寶、京東、快手和今日頭條成了他們的客戶。「刷一面牆的三五百塊錢,放半年。在百度買關鍵字,可能鼠標點擊10次就沒了。」胡偉說,他將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打上不同維度的標籤,包括人口、特色、經濟水平、是否在百強縣等等,每個村子選一名站長,所有刷牆業務都通過站長眾包。

一年半前,鄰匯吧CEO李穎翀發現,小區和寫字樓裡有大量空地閒置,這些地方都是線下流量的絕佳入口,他決定放上展示櫃檯,給企業導流。目前,鄰匯吧已收集了7000個展示位,李穎翀把它們掛在線上,明碼標價出售。

「它們有供給,也有需求。」李穎翀說,當生意回到了線下,線下流量被分散在各個領域和角落。李穎翀在商場和小區裡提供展台,日人流量超過一千的展台可以賣到560元人民幣。這種場景的需求在不斷釋放,今年初只有50萬元人民幣營收的鄰匯吧,七月份已經達到400萬元,年底將達到800萬元。

樂搖搖抓住的是線下抓娃娃機的場景,它提供投幣機,與娃娃機運營方分成,用戶每次使用都需要經過它的支付頁面,每日可獲得15萬次展示,這些流量被導給了微信公眾號。而以電梯框架廣告發家的分眾傳媒,更是將線下流量發揮到極致。分眾把城市裡不起眼的電梯空間承包下來,形成規模優勢,打包出售給廣告主。一張電梯海報,一周的投放價格為472元(折後),並且每年保持著9%的增長速度,半年調一次。


在開店之外,越來越多的線下場景被挖掘出來,從樓宇電梯到社區商超,從共享單車、共享充電寶,到無人便利店。線上流量紅利不明顯時,線下開始成了新的狂歡之地,這也是線下的魅力。儘管線上絕大部分流量被BAT、今日頭條和視頻網站壟斷,但分散的線下流量不再高度集中於大玩家的手中,這也讓中小玩家們各顯神通,看到了分一杯羹的機會。


(以上資料擷取自SmartM) 
【本訊息文字圖片未經原提供單位許可,不得任意轉載及連結,如有需求,請洽原資料提供單位。】